創(chuàng)城與禮節(jié)
姜之蘭
在寧德中心城區(qū),行走在人行道上,經常冷不丁被突如其來的電動車、摩托車的喇叭聲嚇到。
一次正值下班高峰期,一個打扮入時的女騎手闖入擁擠的人行道,一路狂按喇叭,路人紛紛避閃,險象叢生。車子沖到面前時,我忍不住喊到:別按喇叭了,請到機動車道上去騎……
沒等我說完,時髦女扭頭冷笑道:大家都這么騎,關你屁事!說罷絕塵而去。如此蠻不講理,真是哭笑不得!
如果你稍加留意,一定會發(fā)現,一個人身上有禮節(jié),言行舉止都有分寸,心態(tài)是平和的,古人稱之為德成于內,文見于外。
我的一位教師朋友基本上具備這樣的品格,他從不隨地吐痰,不說臟話,不闖紅燈,開車時絕不隨意按喇叭。有人哂笑這位老師過于迂腐呆板,但他從不放在心上,也不辯解,更不自視清高??上驳氖?,他的學生幾乎個個溫文爾雅、知書達禮。
《禮記》有一段話真實地記錄當時的一場討論。有人說人跟動物的區(qū)別在于人有語言,動物沒有。大多數人不同意:鸚鵡也會說話,一只鸚鵡比一歲多的孩子說得還要多。古圣先賢認為人跟動物最大的區(qū)別是:人按照禮的要求來生活。人有禮,動物沒有禮。
我想舉一個例子,說明我們的前輩是如何重視禮節(jié)的。大學者陳寅恪,在海外留學很多年后回到清華任教。學生們聞知學校來了一位會十幾種語言的大教授,紛紛到他家一睹真容。當時陳父健在,父親說,學生來看你,我也一起見見吧。于是,陳寅恪在廳堂正中間擺了一把椅子請父親坐下,前面放了兩排椅子讓學生坐,自己則恭敬地站在父親的身邊。
這件事在當年十分轟動,作為兒子不管你有多大的學問,做多大的官,在父親面前永遠是兒子。雖然陳寅恪在海外求學多年,但內心深處牢記中國人的禮,所以站在父親的旁邊,那叫侍立。而學生是客人,待客之道,客人應該坐。
時至今日,每每回想這個掌故時,便肅然起敬,心向往之,您能說陳老先生刻板不靈活嗎?
其實老外也有重禮的,比如德國,挑選公務員的標準是“不一定要特別聰敏的人,但一定是要遵禮、講信、守時、腳踏實地的人。”如果有不守時的記錄,一般不會入選。顯然,這符合德意志民族講禮、守時的特點。
寧德正在爭創(chuàng)全國文明城市,我想“寧德”二字幾乎涵蓋了文明城市的所有內涵:全市上下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使城市寧靜詳和、安居樂業(yè),成就廣大市民德厚良善、彬彬有禮。上述那名女子根本不懂得用“禮”來節(jié)度自己的行為,橫沖直撞,不知羞恥,恕我不敬,其當下的不良行徑在古人看來或許不及能說話的鸚鵡、猩猩呢?
因此,創(chuàng)城中,對于違法亂紀的典型,大可依法嚴懲,以儆效尤;而更多的時候則以禮“節(jié)”之,用道德感化,讓不文明者斯文起來。
責任編輯:鄭力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