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不擺酒改給老人發(fā)紅包點贊
寧德時評(李賢斌)28日,晉江市陳埭鎮(zhèn)蘇厝村714名60周歲以上的老人,每人都領到了1000元紅包。發(fā)紅包的,是該村82歲的陳文理老人,一家皮革公司的董事長。原來,他的曾孫周歲生日,他決定不擺酒、謝絕賀儀,把省下的錢用來給老人發(fā)紅包。(9月29日《海峽都市報》)
筆者算了下,這次陳文理發(fā)出去的紅包,逾70萬元。給老人發(fā)紅包,并不是他一時心血來潮,做做樣子,這是他第三次給村里老人發(fā)紅包了。這件事,于他而言,是深思熟慮后的行動。此前兩次,一次是2014年春季,他孫子結(jié)婚,簡辦喜事,給村里659位老人每人發(fā)了500元;一次是2015年,陳文理本人八十大壽,沒有大擺宴席,給村里670名老人,每人發(fā)了1000元。陳文理的兒子說得好,以前他們家辦喜事,也大擺過宴席,一二百桌,有些鋪張浪費;后來,父親首先提出不辦或簡辦喜事,把省下的錢給村里老人發(fā)紅包。這一想法,得到全家人的贊同和支持。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結(jié)婚、做壽、周歲,都是人生的頭等大事。曾幾何時,大操大辦、攀比擺闊之風趨之若鶩,哪怕是家境很一般的家族,似乎也不甘人后,甚至不惜貸款撐場面,要的還不都是一個“面子”問題?所謂“面子比天大”,在農(nóng)村尤甚。此風長久存在,成為頑疾,自有它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作祟的原因,但富豪的揮霍、比闊,無疑助長了此風的蔓延,像磁鐵般,成為大眾消費觀念受沖擊、價值觀被扭曲的吸附器。什么“最?;槎Y”、“最豪華婚宴”、“史上最牛婚禮車隊”之類的資訊,不時充斥網(wǎng)絡媒體,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并非人人皆想攀比,個個都“闊”得起。這些“撐面子”的事,農(nóng)村百姓、工薪階層不堪重負、苦不堪言;有些富人、名人,就對此風不以為然,亦有深惡痛絕者。于是,一些先行者以實際行動倡導簡辦紅白喜事。比如2012年,濮存昕嫁女兒時,在北京舉辦婚禮,婚宴上送給一對新人一套滅火器,希望女兒、女婿婚后能夠“消消火”。報道稱,濮存昕的女兒、女婿都“不差錢”。比起動不動就送別墅、豪車、公司股票,濮存昕的“禮物”別出心裁,又寓意深刻。名人身體力行倡導移風易俗,濮存昕顯然帶了一個好頭,得到一片贊許聲。從贊許聲里,也足以說明,反對奢靡之風,倡導文明婚嫁,謝絕攀富比闊,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近些年,隨著中央八項規(guī)定的出臺和落地,倡導勤儉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是對全體黨員干部的紀律要求,也已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自覺行動,誰違反了規(guī)定,就要受到批評教育、問責,鋪張浪費之風得到糾正,政策深得人心,百姓拍手稱快。在這樣的環(huán)境氛圍下,有些富人,以“另類”方式花錢,推行善舉,把簡辦喜事省下的錢,用來給老人發(fā)紅包、捐助公益事業(yè)、支持慈善事業(yè),崇尚尊老敬老的新風尚,體現(xiàn)對弱勢群體的關(guān)心,表達對困難群眾的關(guān)愛,對于子女、村鄰、身邊人、朋友圈,及至更大范圍的影響;對于一個村、一個鄉(xiāng)鎮(zhèn)、一個縣,及至整個社會的風氣轉(zhuǎn)變,具有見微知著的教化意義,其正面教育和感召力,如深夜里的皎潔月光,具有穿透人心、直抵靈魂深處的力量。
如果有更多的富豪、名人,加入到這樣的圈子中來,假以時日,漸成風尚,那就是移風易俗從“要我做”到“我要做”之變最有力的助推器,文明新風尚之花開遍城鄉(xiāng)自當可期。如此,則“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