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評:與人交,止于信
寧德時評(張誠)近日,朋友的一個小小舉動讓我感動不已。此君是一位常務(wù)副縣長,他利用到市里開會的機會抽空造訪我,并送回一支圓珠筆。
朋友不待我開口便說,一支筆微不足道,但那天是跟您借的,有借有還,這可是個誠信問題。
見朋友如此認真,我也給他講了一個“誠信老爹”的故事。這位年過八旬的老爹叫吳乃宜,浙江溫州蒼南三澳村人氏。2006年夏,一場超強臺風(fēng)奪走了他3個兒子的生命,打沉了4個兒子用所有積蓄和貸款買來的漁船。
天災(zāi)給老人留下的不僅是喪子之痛,還有80萬元的巨額債務(wù)。臺風(fēng)過后,債主上門要債。老人忍著悲痛表態(tài):“做人要講信用!是我兒子的債我都認,我一定會想辦法還錢!”
為了還錢,老人堅持在家門口的山坡上種菜養(yǎng)鴨,在沙灘上拾荒,每天只吃兩頓稀飯青菜。也有好心人勸他,3個兒子都死了,你不還錢,人家也不好說什么。但老人卻回答:“做人要有良心,欠債還錢,天經(jīng)地義,我一定要還!”
講完“小人物、大境界”的故事后,我話鋒一轉(zhuǎn),說,現(xiàn)在少數(shù)公職人員反不如老百姓誠信。我略舉了兩樁。
不久前,為了趕寫一篇家庭教育的調(diào)查報告,我登門向一名女法官要一些家暴的案例,并約好過幾天電傳給我,可整整半個月不見回音。我只好硬著頭皮再次打電話催促,對方先是抱歉,繼而表示立即發(fā)達郵箱。現(xiàn)在又半年過去了,杳無音訊。
還有一樁是我的同事要訪問一處級機關(guān)的辦公室主任,打電話相約,對方說,正陪領(lǐng)導(dǎo)下鄉(xiāng),沒空。然而去電詢問他的同事時,同事十分肯定地說,某主任一直在辦公室與他人泡茶閑聊。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寧。”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維系社會正常秩序的基本準則。相信這些個道理三歲兒也曉得大概,但八十歲老翁不一定做得到。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即使最狡詐陰險的人,都不喜歡交言而無信的朋友,而騙子老賴是沒有知心朋友的。據(jù)說人們?yōu)榱藞A一個謊言,不得不費盡心機再編造99個謊言。韓非子說得真好,巧詐不如拙誠。
古人把“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常即恒常,所以誠實守信是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只要人類社會存在一天,它都發(fā)揮著正能量的作用。然而當今社會的不少地方人與人之間出現(xiàn)嚴重的信任危機,部分人群甚至既不信己,也不信人,淪落到了“與人交,止于防,止于欺”的地步。
與人交,止于誠。曾子的“三面鏡子”中的一面就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誠信是從平常的小事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舉手之勞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更可以提升社會公德的水準。
目前,全省上下都在踐行“八不”行為規(guī)范,其中最后一項是“經(jīng)濟生活不失信”;全國也在編織一張誠信網(wǎng),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依我個人理解,不光經(jīng)濟生活要誠實守信,不做“老賴”,與人交往過程中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都必須“信”字當頭。
責(zé)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