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和他的“幸福茶館”
寧德網(吳通華 文/圖) 太陽從村前的山巒冉冉升起、穿過樹叢,照射在古村落的一家茶館,散發(fā)出縷縷的熱量,讓茶室籠罩在一片舒適與溫暖之中。深秋時節(jié),筆者來到壽寧縣下黨鄉(xiāng)下黨村,在旅游一條街邊,一幢古色古香的民居大門上,赫然寫著四個大字:幸福茶館。
“幸福茶館”的主人名叫王光朝,人們尊稱他老王,夫婦倆經營著一家茶館,年收入3萬多元。40多年來,老王種田、種地,賣茶葉、賣農產品……到如今經營“幸福茶館”,親歷了從貧困潦倒走向今天幸福生活。他的人生經歷正是廣大農村滄桑巨變的縮影。
老王的茶館擺著各種自做的茶葉
王光朝夫婦與顧客交談
艱難歲月
1948年11月,王光朝出生在下黨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他10歲那年,母親患上痢疾病故,其父既當爹又當媽將他和一個3歲的弟弟拉扯大。
1958年,王光朝進入下黨小學讀書,后來遇上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王光朝輟學回家跟隨父親上山挖野菜。
“那時候家里很窮,吃的是番薯米、野菜,餓得瘦骨伶仃。”回憶起當年的歲月,王光朝記憶猶新。
人民公社時期,年僅15歲的王光朝成為生產隊的一名社員,以“工分制”作為勞動計量和分配依據。王光朝因年齡小力氣少,別人拿12個工分,他只拿6個工分。一年下來,他一家三口人只能分到200多公斤稻谷,勞動工分折算人民幣不足20元。
王光朝漸漸長大,20歲那年,他成了生產隊全勞動力,耕地、插秧、收割、挑公糧、挑化肥......艱辛勞作讓家庭漸漸有了生機。在農閑的日子里,王光朝向木匠學習建造房子技藝,成為一名工匠。25歲那年,他娶了媳婦,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在那艱難的歲月里,王光朝一家依然吃不飽,穿不暖。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下黨的大山里。1981年,下黨鄉(xiāng)境內開始實行農業(yè)生產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王光朝一家分到4畝農田。1982年,王光朝與當地大多數群眾一樣,吃上了白米飯。隨后,他在村里建了一座占地150多平方米的土木結構民房,開始過上穩(wěn)定的日子。
無路之苦
“路無三里平,開門就見山。”“山嶺高,山路長,樣樣東西靠肩挑,半世光陰路上忙。”這首民謠真實反映過去下黨群眾當年外出的艱難。
地勢陡峭,田園農地分散,給生產耕作帶來極大不便。在下黨村,就有200多畝農田分布在前往屏峰村路邊的田洋橋及風門亭一帶。王光朝有2畝農田在高山上,耕田、耙地、插秧、施肥、收割等,都要爬過田洋嶺、洋邊嶺、風門亭嶺這三條石嶺,來回一趟要走7公里路。石嶺,既狹又陡,梯階跨度又高,登嶺猶如登天,當地群眾稱之為“苦命嶺”。在這條嶺上,王光朝長年累月地奔波勞作,揮灑汗水。
王光朝回憶說,當年下黨的征購糧、茶葉、土特產等均要挑到平溪、南溪、托溪以及浙江省慶元縣一帶出售,而生產所需的化肥、農藥等農用物資及日常生活用品等都要從這些地方購買,再挑回到下黨境內,往返一趟就是20多公里。
然而,下黨群眾最怕的還是得重病。
20多年前的一天,下黨鄉(xiāng)衛(wèi)生院院長王金章得了重病,生命垂危。傍晚5點,王醫(yī)生呼吸急促,昏迷不醒,必須立即送往縣醫(yī)院搶救。
沒有公路,怎么辦?王光朝與村民王光義、王光墾等,用毛竹做成一個擔架,帶著手電筒,將王醫(yī)生抬往托溪。一路上,4人輪著抬,大家大汗淋漓,汗水濕透了衣服、褲子。然而,還沒有抬到托溪鄉(xiāng)溪坪村的公路邊,王醫(yī)生心臟已停止了跳動。
那些年,下黨村民死于重病、死于難產的事件時有發(fā)生。
通公路,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王光朝說:“當年,我做夢都希望有一條公路啊!”
改革開放前的下黨村村口舊貌
今日下黨村風光(吳通華攝影)
“知府”來了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帶領地直18個部門領導來到了下黨,現場辦公解決發(fā)展難題。在那次的現場辦公會上,地委各部門累計支持下黨鄉(xiāng)建設資金72萬元,其中32萬元用于補助公路建設。
王光朝是當天為習近平一行挑解暑涼茶的志愿者之一,他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個畫面:一群人頂著烈日,頭戴草帽,手持竹杖,從洋邊嶺的石徑上走下來。走在最前面戴著草帽、肩搭毛巾、汗透衣背的高個子,正是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
“‘知府’來了,我們通公路有希望了。”當時,王光朝既激動又興奮,他們一邊呼叫“知府”來了,一邊擺出一桶一桶的清涼茶飲。
“大家請喝吧,這是我們當地草藥熬成的,清涼袪暑。”
對王光朝而言,建鄉(xiāng)、開公路,甚至比娶媳婦還要緊迫,習近平一行來到下黨,是對他們莫大的支持和鼓勵。建鄉(xiāng)之前,王光朝就曾多次送報告到縣里,請求設置鄉(xiāng)政府 。籌備組進村后,干部沒有地方住,王光朝馬上騰出自家一間房給鄉(xiāng)干部居住。
多年來,下黨人飽受沒有公路的苦頭,當地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同志一進下黨時的殷切囑托,把通公路當成擺脫困境的最大奮斗目標。鄉(xiāng)黨委政府舉全鄉(xiāng)之力,鐵心辦交通,四方奔走籌資金,積極爭取省、地、縣等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并發(fā)動全鄉(xiāng)群眾投工投勞。
1989年12月,公路開工后,因資金短缺,鄉(xiāng)里動員全民修路,下屏峰至下黨9.3公里的土方工程路坯按人口戶數分割成68標段,由68個村民小組負責完成土方,石方由政府出資爆破。王光朝與村民們每天帶著镢頭、鋼釬、土箕等在工地上勞動,挖土、填土、運土、撬石,持續(xù)奮斗20多天才完成所分配標段的土方工程任務。
為修公路,下黨群眾除了投工投勞,還無償捐獻林地農地。公路測量通過下黨村溪邊,需要拆除8座民房,王光朝的房子需要拆除一半。他二話不說,自己動手將房子拆除了一大半,全都無償捐獻,沒有要求補償一分錢。
1990年12月,下屏峰村至下黨村全長9.3公里的公路貫通,從此改變了下黨鄉(xiāng)沒有一寸公路的落后狀況。
在通車那天,王光朝與村民們點燃鞭炮,奔跑著、歡呼著、跳躍著……我們終天有了公路啦!
幸福茶館
三進下黨鄉(xiāng),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期間心系貧困地區(qū)發(fā)展的一個縮影。
“下黨是我一輩子忘不了的地方。”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后,習近平依然深情牽掛著下黨鄉(xiāng)親,多次在不同的會議上深情回憶那段“異常艱苦、異常難忘”的下黨之行,記得那“一碗綠豆湯、一杯草藥茶”。在王光朝看來,那碗綠豆湯、那杯草藥茶,是總書記對下黨鄉(xiāng)人民的恩情,也是帶來山鄉(xiāng)變化的甘露。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下黨,慕名前來考察、前來旅游觀光的人們也紛至沓來。原本沉寂冷清的村落悄然間熱鬧起來,沸騰起來!
隨著下黨鄉(xiāng)村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外地旅客想品嘗一下習近平同志當年喝過的解暑涼茶、綠豆湯。王光朝便決定開一家茶館,他投資6萬元改造祖屋,政府給予一定的補助,還送了部分字畫和茶桌。他認真選擇了一幅對聯(lián)掛在顯眼處:“山明水秀無墨無紙圖畫,鳥語花香有聲有色文章。”使茶館錦上添花,融入天然的山水之中。
“來來來,請喝杯茶!免費的。”
王光朝每看到游客們走進茶館,他總是熱情地招呼來客到茶室里喝茶。客人們喝著爽口甘醇的茶水,傾聽老王介紹下黨鄉(xiāng)的風土人情、今昔變化......
王光朝和妻子吳光菊用傳統(tǒng)手工制作的茶葉,打上“下鄉(xiāng)的味道”品牌,擺在茶館里銷售。如今,幸福茶館十分熱鬧,每日客流量多則四五十人,少則也有十多人,一年接待客人逾千位。在今年的國慶前夕,王光朝告訴筆者,最近有一批陜西的客人來到他的茶館喝茶,去的時候買了2000多元的茶葉。老王高興地說:“旅游業(yè)讓村里的人氣旺了起來,一年至少能收入2萬多元。幸福茶館真是給我?guī)硇腋0。?rdquo;
說起下黨這些年翻天覆地的變化,王光朝感慨良多地說:“當年,我們父子才三口人,還缺吃少穿,如今一家九口人中有4個人拿工資,兒子、媳婦又孝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這是共產黨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啊,我感到滿滿的幸福!”
責任編輯: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