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減之間映初心
——福鼎市桐城街道穩(wěn)步推進街道體制改革側記
桐城街道黨群服務中心
寧德網消息(閩東日報記者 陳薇 王志凌 通訊員 蔡雪玲 文/圖)8月8日上午,在福鼎市桐城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民生保障窗口,居民賴佳佳和丈夫正在辦理一二孩生育服務登記。材料齊全,二人短短數(shù)分鐘便辦理了手續(xù)。這樣的“小事”若在前些年,群眾需跑到街道計生辦辦理,遇上辦事人員下鄉(xiāng)、出差等情況,白跑是常態(tài)。
簡便、快捷,辦事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桐城街道大刀闊斧的體制改革。據(jù)介紹,桐城街道設立于1998年,下轄7個社區(qū)和15個行政村,轄區(qū)面積65.05平方公里,人口達12萬,轄區(qū)101個黨組織,黨員1612名。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結構深刻變化、人口流動急速加劇、新型社會組織不斷產生,和眾多街道一樣,桐城街道也一度直面所站多、任務重、責任大、權力小、重心偏等發(fā)展現(xiàn)狀,基層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已越來越不適應城市基層治理的實際需要。
困則謀變。在去年11月福鼎啟動街道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桐城街道改革創(chuàng)新,邁上“變身”之路,在“做優(yōu)體制、做實賦權、做強服務”上下功夫,機構“減肥”、事項“減繁”,增強服務、提升效能,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增減之間映初心,推動發(fā)展、造福群眾,桐城腳步堅定。
機構瘦身 破解“打亂仗”問題
改革前,桐城街道共有10個政府編辦認定的機構,加上部門要求配備的28個站所,職能劃分太細導致人員力量分散,難以聚焦到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來。
為摒除街道社區(qū)里的沉疴積弊,去年以來,福鼎市深入推進街道體制改革。今年2月,桐城街道印發(fā)《關于深化桐城街道體制改革完善城市基層治理體系的實施方案(試行)》,探索構建為民簡約高效、具有符合桐城實際的新型街道管理體制,明確功能定位,厘清權責邊界,優(yōu)化組織機構,進一步強化基層黨建、基層治理和公共服務功能。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桐城街道推行“大部制”改革,將街道原有的10個內設機構整合為“五辦一中心一大隊”,即機關綜合辦公室、黨建工作辦公室、區(qū)域發(fā)展辦公室、社會治理辦公室、公共服務辦公室、黨群服務中心、綜合巡查大隊;印發(fā)《桐城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內設機構和人員崗位調整方案》,打破街道現(xiàn)有人員的身份屬性,重新梳理崗位職責,按主辦崗位負責制原則,共設置主崗12個,為各主辦崗位配備工作人員2至3名;通過崗位競聘及定崗定人,破解職責不清、“科長”林立的問題;明確各辦對上對應機構,破解相互推諉的問題;各辦公室主任由街道科級干部兼任,由“分管”變“直管”;制定街道工作清單,履行辦事處36項職責、行政審批和服務65項事項。
做實賦權 破解“叫不動”問題
為了破解干部“叫不動”問題,桐城街道一手抓賦權落地,主動與職能部門對接,把“處置權、建議權、參與權”嵌入街道抓社會治理各個環(huán)節(jié),把“督辦權、考核權、征求意見權”作為部門考核、人事任免、職級晉升必須程序,推動賦權落到實處。一手抓賦權運用,聚焦加強黨的建設、統(tǒng)籌區(qū)域發(fā)展、實施綜合管理、組織公共服務等“七項職能”,深化街道“大工委”制以及“七雙”共建機制,并通過制定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運用“三級聯(lián)動分類銷號”等辦法,實現(xiàn)“街道吹哨、部門報到”。
“手握”福鼎全市一大半重點項目,如何承載這些項目,讓它們“進得來、安得住、走得好”?考驗的是桐城廣大干群。
詹照盤是桐城街道機關黨委副書記,改革前他分管衛(wèi)生、計生、教育、工會等,現(xiàn)在他被“分”到區(qū)域發(fā)展辦,由“分管干部”變成“直管干部”,主抓安征遷工作,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和群眾打交道。
福鼎海灣新城沙龍?zhí)詈m椖可婕昂S?27畝,原是股份制蝦塘,涉及群眾430多戶,人多意見雜、思想難統(tǒng)一,安征遷工作一度進展遲緩。為此,詹照盤和項目組工作人員一起細化、分解任務,走村入戶做群眾思想工作,召集村民小組開會,征求村民意見,將群眾的訴求“向上”反饋,著力推動安征遷工作。烈日下、風雨里,安征遷現(xiàn)場、夜訪群眾家中,經多方努力,一個月內,項目組就和群眾達成協(xié)議,全面完成安征遷工作。
做強服務 破解“不實用”問題
過去,桐城街道居民申請舊址重建新房,需經過村干部、包村領導、街道經辦科室人員、街道分管領導、街道主要領導、福鼎市城市管理局等逐一審批,費時費力。
干部下沉到社區(qū)后,社區(qū)服務群眾的標準提高了,群眾辦事更方便了?,F(xiàn)在,群眾想要重建新房,只需向村里提交申請,由村代辦員代為“跑腿”。
改革中,桐城街道把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溫暖有情懷的陣地,讓群眾辦事更方便、收獲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通過新建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整合各類黨群服務、公共服務和市場服務資源,設置黨建服務、經濟服務、社情民意、民生保障等四類窗口,與“五辦”分別對應,搭建起“前臺+后臺”的工作模式,引入24小時自助服務、代辦服務等功能,并推行“一枚印章”“一窗集成”“一門全辦”,讓群眾“最多跑一趟”。
此外,街道還做強綜合巡查大隊,以街道巡防隊、社區(qū)網格員、專業(yè)協(xié)管員為班底,劃分476個巡查網絡,建立五個片區(qū)網格巡查隊伍,明確將12類156項事項納入巡查范圍,編制綜合巡查大隊工作手冊,通過“每日巡、經常訪、及時記、隨手做、實時報”等方式,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置問題,對現(xiàn)場不能處置的問題及時反饋執(zhí)法部門解決,實現(xiàn)巡、治有效結合。
自綜合巡查大隊成立以來,全街道共巡查發(fā)現(xiàn)各類問題隱患1萬多件,事件處置時間從20小時縮短為2小時,處置效率提高了96%。
責任編輯:鄭力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