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丨劉少輝:磻溪捻面
小時候,經(jīng)常到姑婆家做客,姑婆家離老家磻溪村不遠,在一個山谷中,沿著平路走去,約半個小時,就到了姑婆家。姑婆家是一棟兩層樓的平房,廳堂建在南邊,中間有一個鋪滿石頭的長方形的天井,正中間是一間小小的廚房。一到姑婆家里,放下挑著的東西,她就要把我們留下來,先是洗臉,擦去身上的汗,然后叫我們休息一下,她自己在灶前灶后忙碌起來。我們知道,她就要給我們煮一碗叫做“捻面”的點心了。這個捻面是福安磻溪一帶特有的面食,小如指甲,但一碗散在鍋里沸水煮熟后,加上豬油,加上一點糖,加上黑芝麻,不但顏色非常好看,而且味道極好,是做點心的極品,不但不油膩,而且半飽不飽的,恰到好處。
捻面的加工其實很簡單,就是把面粉加水搓揉整團后,拿著一小團,用手把面條一條一條的旋下來,放到太陽底下去曬,曬熟后就可以了。因為形如指甲,于是有人也叫它指甲面。做法雖然簡單,但是很費工夫,旋一會兒就會手酸,一天旋不了幾斤,有的家庭有準備待客,平時就旋幾斤在家里備著,你臨時到村里買是買不到的。
自從離開村里以后,我就沒吃過捻面了。我就想是不是除了磻溪這一帶以外,其他地方都沒有生產(chǎn)捻面的傳統(tǒng)呢? 我想大概是的,這就是我再沒有吃到捻面的原因吧。
據(jù)說,前幾年,一位省領(lǐng)導(dǎo)春節(jié)期間到磻溪村慰問烈屬,磻溪村委特地安排群眾做了捻面給領(lǐng)導(dǎo)當點心,領(lǐng)導(dǎo)吃后大加贊賞,問這面是怎么做的,怎么那么好吃?村委干部一 一介紹,省領(lǐng)導(dǎo)聽了,交代要好好培育,做成一個產(chǎn)業(yè),開拓群眾的致富門路。
去年,村里組織了一些作家到村里采風(fēng),他們到村里觀看了閩東著名革命老媽媽潘玉球故居、左聯(lián)作家劉宗璜故居、中央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指揮部臨時舊址、興慶古寺、著名閩東古民居節(jié)孝府等,然后坐下來休息,村委臨時安排群眾做了捻面給采風(fēng)團團員當點心,他們吃了,也嘖嘖稱贊不已,稱這是他們一輩子沒有吃過的,味道好極了。
前幾天,磻溪村新村委樓舉行掛牌儀式,我也應(yīng)邀回到了村里。新村委樓是一座很氣派的三層樓,地面鋪了瓷磚,家具嶄然一新,給人看出新農(nóng)村振興的景象。在座談會上,我就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要爭取把捻面做成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二是要注冊捻面商標;三是要發(fā)動家家戶戶生產(chǎn),組織合作社統(tǒng)一銷售;四是要在村里醒目位置開辦門店,以利游客品嘗,擴大影響;五是要做好宣傳工作,開拓市場。村里也接受了我的觀點,一些籌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我想,只要我們認真去挖掘,古飲食文化中優(yōu)秀的部分,我們是可以發(fā)揚光大的。
磻溪捻面,小時候的味道,期待著你,早日回到我們的生活中。
來源:閩東日報
作者:劉少輝
編輯:林宇煌
審核:林翠慧 林珺
責(zé)任編輯: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