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之光 | 任林舉:石門記
石門曉月 大夢客 攝
“石門開,石門開,石門一開金銀來。”
在鷲峰山脈中段以東、福建寧德周寧縣海拔最高的龍岡頭之南,有一座以石門命名的山,稱石門山。此山峰巒起伏、嵯峨險峻,東西走向延綿3公里,中段巒嶂斷裂開一個缺口,缺口寬100米,兩側(cè)石壁均高出地面80余米,平滑陡峭,有如刀削,等高分立,遠看極似一對打開的石門,自古附近的居民都叫它“大春門”。離石門最近的村莊是樓坪,就在石門山腳下,一抬頭就可以清清楚楚看見那扇石門。
閩東人家有講究風水的傳統(tǒng)。雖說樓坪村緊靠石門,卻并沒有人認為他們擁有的這座石門是什么財富之門。因為就在離石門不遠處還有另一座奇特的山峰——圣銀樓峰。僅僅憑這個響亮的名字就知道此山非同凡響,因為它是一座真正的銀山,山體礦石里滿滿藏著的都是銀子。而與這座銀山關(guān)系最為緊密的村子,并不是樓坪村,而是芹溪村。
石門山近景 閩東日報社圖庫
據(jù)《八閩通志》《寧德縣志》等文獻記載,圣銀樓峰銀礦始采于南宋元祐年間(1086—1094年)。多次興廢,至明代隆慶五年(1571年)前廢止,斷續(xù)開采近五百年。明洪武至嘉靖近百年間,寶豐銀場恢復開采后又迎來空前盛況,先后開設(shè)公館督銀,授權(quán)張彭八圍城十里開礦煉銀,并重建麻嶺巡檢司,圣銀峰的名號從那時流傳開來。為了追逐一個閃著銀光的富貴之夢,先民們從鄰近的浙、贛和閩北地區(qū),蜂擁而來,一時好不熱鬧。曾有人作打油詩描寫當時的景象:“一萬過路客,三千采礦工,鄉(xiāng)野建公館,馬欄鳴不歇?!?/p>
隨著歲月流逝、時代變遷,銀礦當年的繁榮景象早已不復存在,整日里忙著挖銀的人,到頭來竟然落得個無銀、無顏還鄉(xiāng)的結(jié)局,連他們的后人也只能權(quán)將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那些難歸故里的礦工后裔,最后都成了芹溪村中的18姓村民。如今是人非物也非,昔日雄偉、輝煌的寶豐公館,也無奈淪為荒草中的幾段殘垣斷壁。一些當時礦上的遺物,如墻磚、柱石、石磨、石碓等,不時被芹溪村的村民們隨手撿來墊路、砌墻。
且說石門山下并不擁有銀山的張氏,出于被動或更加智慧的考慮,就在離銀礦的不遠處守著自己的綠水青山,依托山中物產(chǎn)經(jīng)商度日,最后竟發(fā)展成舊日閩東一個舉足輕重的望族。
其實張家人一開始也是芹溪村人,在銀礦里為人打工掙一點辛苦錢,后因其他勢力的打壓排擠不得不離開銀礦,到相鄰的樓坪村棲身,重選謀生之路。來樓坪之后,張家兄弟經(jīng)過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樓坪人的思維很特別,雖然銀礦就在附近,樓坪人竟然很少去那邊挖銀。他們似乎有意避開熱門行業(yè),而從事一個冷門行業(yè)。他們做鐵鍬生意,把鐵鍬賣給那些挖礦的人,生意也十分紅火。張家兄弟終于明白一個道理,最熱門的行當里強手如林,一個沒有強大勢力做支撐的村民,即便躋身其中也不會得到什么好果子吃??墒谴藭r樓坪的鐵鍬生意已無多少插足空間,他們只好另辟蹊徑。
李洪元 攝
石門山中的懸崖上生長著一種巖菇,珍稀、味美、價格昂貴,有“軟黃金”之譽,只是采摘難度極大,甚至需冒生命危險,時有山民喪生懸崖之下。但張氏兄弟認準了采菇。咬緊牙關(guān),將自己吊在懸崖上,東騰西挪,采另一種“金”于青山之外。淘得第一桶金之后,又做起茶葉生意,直至將自己做成了一方巨賈。當年樓坪一帶人家,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要看是否完成了三件大事:修造祖墓,成家立業(yè),買地建房。目前,樓坪村保留下來的一百多座古厝,保護較好、建筑水平最高的幾座都是張家兄弟的大厝。
現(xiàn)在,讓我們在歷史進程中回頭審視,通過兩村人的經(jīng)歷和命運起伏,是否能夠判斷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哪一個更養(yǎng)人,哪一個更加長久呢?
數(shù)百年后的1999年,沉寂的圣銀樓銀礦再一次熱鬧起來,國內(nèi)某家大型企業(yè)取得了圣銀樓銀礦的幾年開采權(quán)。因為礦脈未竭,現(xiàn)代開采手段又更加先進、高效,開采者自然大賺了一把??墒莾H僅六年時間,銀礦又將生態(tài)已經(jīng)休養(yǎng)復原的綠水青山污染了一遍。芹溪水由清變紅,像大山受傷后流出的污血,據(jù)說那是煽銀帶來的鐵礦和硫酸混合物;溪里的魚消失了,溪水流過的土地上禾苗與草都不能生長;下游大陵水庫和禮門水庫里的魚全部死掉;平展的道路被運貨的重卡壓得凸凹不平、破敗不堪,整日里馬達轟鳴,煙塵滾滾,房屋、窗子、人們的臉上甚至鍋里碗里到處都是灰塵……芹溪村的村主任講起銀礦開工時的情形,心情沉重:“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生存,就是抱著金磚又有什么意思呢?”
在青山和銀山之間,周寧最后做出了果斷選擇,毅然放棄了已經(jīng)被歷史放棄了多次的銀山,懷著情感和期待重新投入了青山的懷抱。走過這么多年綠色發(fā)展之路的周寧人,在實踐中充分認識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銀坑洞 閩東日報社圖庫
關(guān)閉銀礦七年后的今天,芹溪一度重度污染的溪水,又變得清澈見底了,水里又有成群小魚在嬉戲、游動。走在溪邊時,村書記像個好奇心很強的孩童,興奮地招呼著我,讓我隨他一起去深潭里看不知從何而來的魚群。在村頭,他指著前方一片廣闊的稻田告訴我,四年前這里連茅草都扎不下根,長到手指長就枯萎了??h里的干部也高興地告訴我,芹溪干凈之后,全縣已經(jīng)沒有一條河流存在污染了。
自1988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正式提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的綠色生態(tài)理念,已經(jīng)30多年。30多年來周寧人民始終“不負囑托、逐綠奮進”,一代接著一代干,終讓荒山變青山。全縣林地面積增加52.5萬畝,森林覆蓋率從42.8%躍升到72.96%、空氣監(jiān)測優(yōu)良天數(shù)比例多年穩(wěn)居100%,2021年一舉創(chuàng)成國家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示范區(qū),成功地走出一條生態(tài)美、產(chǎn)業(yè)興、百姓富的綠色發(fā)展道路。
如果說一直以來周寧都是“三庫”理念和“兩山”理念的忠實踐行者,不如說他們是真正悟透其中奧秘的受益者。2022年,周寧站在綠色發(fā)展的制高點上再一次深化、調(diào)整了自己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進一步拓寬了“三庫+碳庫”價值轉(zhuǎn)化通道,率先完成國有林場碳匯排放交易,破解了“綠水青山”可度量、可交易、可變現(xiàn)問題。同時加大森林的碳匯功能,拓寬固碳、減排概念的深度和廣度,周寧抽水蓄能電站全面投產(chǎn),每年減少電網(wǎng)煤炭消耗量約20.7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1.58萬噸,并在此基礎(chǔ)上全力推動抽水蓄能電站二期和芹山湖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前期工作,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戰(zhàn)略。
眺望石門山 閩東日報社圖庫
八月,正當南方各地暑熱難當,周寧的氣溫卻獨立于它所處的地域和緯度,讓人感到了難得的舒適和清爽。大約是因為有青山掩映,有白云襯托的關(guān)系吧?走在周寧抽水蓄能電站的大壩上,感覺就是走在一幅立體、全息的畫卷之中。平湖如鏡,碧水藍天,既令人心曠神怡,又令人遐想無限。
石門已遠,但望著悠悠遠山,我的眼前還是呈現(xiàn)出那扇敞開的石門,心中突然生出一個奇怪的疑問:“石門無軸,究竟是從哪個方向開啟的?哪是門里,哪是門外,如果真有風水之說,大自然隱匿的金銀財寶應(yīng)該埋藏在哪個方向?”還沒等我開口說出,只見同行的周寧干部用手一指遠處的青山,仿佛在回答我的問題。顯然,這是一個純?nèi)坏那珊希宜坪跻餐蝗挥兴I(lǐng)悟,他這個手勢是在告訴我:石門后面總是綠水青山。
李墩鎮(zhèn)古銀礦景區(qū) 佚名
作者簡介:任林舉,吉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電力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著有《玉米大地》《糧道》《松漠往事》《上帝的蓖麻》《時間的形態(tài)》《此心此念》等,曾獲魯迅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老舍散文獎等。
來源:光明日報 任林舉
圖片:閩東日報社圖庫
編輯:陳娥
審核:劉寧芬 周邦在
責任編輯: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