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 | 何焱紅:一念山水
多年前曾去過位于玉山頂?shù)钠叻鸪?,對那次的匆忙,沒有留下太深的回憶,這個秋風(fēng)和煦的上午,我再一次登上玉山頂,走進(jìn)七佛城。
玉山,曾經(jīng)叫做箬山,是一個長滿箬竹的地方,未見過滿山箬葉的蔥翠滴綠,但可以想象是生機(jī)勃勃的。秋日的玉山,每一陣山風(fēng)拂來,都帶著記憶的寧靜,凝固著秋的遐思。
玉山頂上有一座七佛城,城里有一座玉山寺。相傳唐代霞邑有7個靠宗族“香燈”供其讀書的秀才,那年赴考名落孫山,感到對不起父母養(yǎng)育之恩,族人培養(yǎng)之誼,便看破紅塵,毅然出家,選在玉山頂建寺建城修煉于此。1921年版《霞浦縣志》曾有記載:“相傳唐時有七人修煉于此,同日飛升,上土城,故名‘七佛城’。今舊址尚存?!边@是水門玉山一帶家喻戶曉的傳說,也是七佛城玉山寺的由來。
原來,這樣一個小小的城墻里,記載著一段頗有哲思的故事。七佛城小而精致,城墻長188米,高4到5米,將玉山寺包圍在城中,更像是山中的世外桃源。老住持帶著一行人繞著這個城墻行走,是一種獨(dú)特的體驗。霞浦的海邊鄉(xiāng)鎮(zhèn)有很多古堡,多是為了抵御倭寇侵襲而建,而玉山頂上的七佛城,更多的是為了抵御寒冷與野獸,也是為了更好地生存。
斑駁的城墻,透著經(jīng)年的滄桑,墻內(nèi)的時光是安靜的,不高的墻體擋住了墻外的吵擾和欲念。山下的人間秋色早已隔絕在青山之外。我尤其喜愛著山林里種種小物,就如七佛城的石縫中冒出一株綠草,有一種柔軟而堅定的力量,我悄悄用手機(jī)拍攝著。墻內(nèi)的茉莉長得老高,雖已入秋,茉莉卻依然開花,零零星星的白色小花,有的散落在缸里,漂浮在水上,熟悉的茉莉香氣把我纏繞住了,似奶奶夾在耳后發(fā)縫里的時光,瞬間,心浮氣躁隨風(fēng)散去。
也許,它們是一千多年前那七位秀才帶來的,他們放下筆墨紙硯的同時,也放下了對功名利祿的渴望,選擇就在這片寂靜的山林里修行,梵音繚繞,是遠(yuǎn)離凡塵煙火的決絕,更是放下執(zhí)念和過往的重生。執(zhí)著,可以是一個人的長情,也或許是一段情的堅持。人生如旅,處處需要放下執(zhí)念,人心才得以釋懷。
我曾在仲春,遇見了漫山遍野開著紅色杜鵑花的玉山,熱烈而奔放,邁向山頭的每一步,都充滿著春天的召喚。流年翻轉(zhuǎn),這初秋時的玉山,有著云霧繚繞的迷離與捉摸不定,薄霧中帶著絲絲凜冽。昨夜的秋雨剛過,雨后初晴的玉山,還帶著如絲如縷的清透纏繞在山間,陽光籠罩著山頭,散發(fā)著柔和的光暈。熱烈是它,清冷是它,游移不定也是它,那都是玉山的顏色,是季節(jié)讓玉山如水的光陰更靈動。
七佛城外是俯瞰玉山最好的地方,這里可以望見畬山連綿的山脈。綠到天邊的山外山,有著凌云飛翔的恣意和雄闊。水門的山山水水在眼前、在腳下,一路生花。常說隨心而行,隨緣感受。然而這顆多變反復(fù)的心,如何安然自在地隨行?其實,隨心難,難的是心。也許只有占領(lǐng)高處,才能領(lǐng)悟一念山水的坦然。
回想這些年,從無到有,從輾轉(zhuǎn)到安穩(wěn),何嘗不是一次次地選擇讓自己放下,與自己和解?放下,只是山水一念間,在一次次的前進(jìn)與掙扎中撕扯著內(nèi)心。世間事,倘若太用力,便缺乏幸福感。就似此刻,仿佛找到了幾世輪回的答案:不去面對就是隨遇而安,也是一種大智慧。
我常想遠(yuǎn)離喧囂,尋找一處靜謐。試問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是遠(yuǎn)方、是近處,還是同伴的喜樂相隨?走過的路再次踏足,原來,最想去的,是一個人的心里。
一念山水,是放下,是一次全新的遇見。
來源:閩東日報 何焱紅
編輯:淑琴
審核:劉寧芬 周邦在
責(zé)任編輯:陳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