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間的那一道紅霞
◎ 曾 燁
每次往返于福州與寧德,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年輕的彭麗媛老師背著棉被來閩東“探親”的事。30年來,寧德“長大”了許多,產生了令人矚目的“寧德速度”。而每次從福州返回古田老家,我更為“兩高”開通帶來的經濟騰飛、生活便捷而無比開心。
那是2018年的春節(jié),我回到老家鳳埔鄉(xiāng)。駐村的大學生村干部給我提供一組數字:2018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8元,增長10.1%,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全縣選拔1100余名鄉(xiāng)土能人進入村級班子,充實脫貧攻堅工作力量。幫助黨員發(fā)展增收性項目310多個,直接或間接帶動1.2萬名群眾增收。
這位佩戴黨徽的年輕人侃侃而談,介紹古田縣是如何牢牢把握抓黨建促脫貧這條主線,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著力把黨建優(yōu)勢轉化為脫貧優(yōu)勢、把黨建活力轉化為脫貧動力,為鄉(xiāng)村振興提供了有力保證。而我們鳳埔鄉(xiāng)又是如何持續(xù)開展“黨建促脫貧 奪旗創(chuàng)精品”活動,著力實施“農村黨員創(chuàng)業(yè)先鋒工程”。
2020年,受疫情影響,我春節(jié)并無回鄉(xiāng)。近日,我抽空帶幾個老閨蜜一起回到老家,趁著加工好的春茶和初夏的水果開始陸續(xù)上市,我們到附近各村走走,以期實地“淘寶”。令我們驚訝的是,我們看到復工后快遞員居然在我們的村道上奔跑得十分繁忙。來到我印象中原是“山高皇帝遠的”舊鎮(zhèn)村,只見“農村便利店”的生意紅紅火火。依托電子商務平臺,年輕的店主幫助村民們銷售竹筍、土雞、蜂蜜等農副產品。由于突破了信息瓶頸,農副產品的銷售量、價格都有了新突破。2019年僅村民鄭大叔一戶,通過便利店賣出的農副產品銷售額就超過了2萬元。
這回,我主動聯(lián)系了當地的駐村干部———也是一名年輕的大學生。他介紹,地處偏遠山村的“農村便利店”,源于古田縣對基層便民黨建模式的精細設計,目前全縣已建起20家這樣的“黨建便利店”,成為集電子商務、便民超市、代辦服務、教育培訓、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等功能于一體的黨建“新陣地”。為增強村級組織自身“造血功能”,古田縣還制定出臺了《進一步發(fā)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落實組織、資金、政策、金融、項目“五個扶持”,促進集體經濟增漲,目前全縣126個村集體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全面消除村集體收入“薄弱村”,為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凝聚強大合力。與此同時,古田深入實施“黨建促脫貧 奪旗創(chuàng)精品”活動,每年組織力量,對黨建促脫貧重點任務落實情況進行集中“檢閱”,通過綜合排名、發(fā)放“流動紅旗”等形式,激勵先進,鞭策后進,并重點培育了可學可看的黨建促脫貧示范點20多個,進一步推動黨建促脫貧責任落到實處。
我們鳳埔鄉(xiāng)有一種“大圣信仰”文化,一年有兩次大的活動。諸如此類與當地民俗相關的節(jié)日,偏遠的農村往往因為村民燃放煙花、爆竹,產生了許多垃圾。這一天也正是一場“游神”活動過后,村道上鋪滿了煙花紙屑,食品包裝物也隨處可見。但令我驚喜的情況發(fā)生了,只見村黨支部書記佩戴著黨徽,帶領黨員和村民,做好自家門前“三包”,開展環(huán)境衛(wèi)生整治,大家忙得不亦樂乎。村民介紹,春節(jié)期間,村黨支部還統(tǒng)一購買了一批花草,發(fā)動黨員群眾主動認領、自己養(yǎng)護,比誰家房前屋后更整齊、更干凈、更漂亮。由此可見,黨員、群眾積極參與村莊環(huán)境整治的內生動力已經被調動了起來。在白巖洞景區(qū),路遇縣機關的一位干部帶著全家來“旅游”。這位干部介紹,通過加強黨建工作,縣直機關組織開展“深入基層大走訪”及“四下基層、四解四促”活動,通過進村入戶走訪、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幫助掛鉤幫扶的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認真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我不禁深情地審視我的家鄉(xiāng)“大古田”。地處福州、南平和寧德三市交匯處的山城古田縣,于公元741年建縣。作為一個在唐玄宗時代建縣的傳統(tǒng)農業(yè)大縣,古田縣經歷了1200多年的發(fā)展變遷,在20世紀80年代,更是以銀耳、香菇、竹蓀人工栽培的三次浪潮聞名全國,被中國食用菌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食用菌之都”。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區(qū)位的劣勢,交通的邊緣化,導致了古田經濟發(fā)展的逐漸滯后。2011年,古田是當時全省7個不通高速公路的縣份之一。2012年2月,古田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23個扶貧開發(fā)重點縣之一。
閩東地區(qū)是習近平總書記工作過的地方,閩東人民有著脫貧致富的夙愿。地處閩東北的古田縣,習總書記在寧德任職期間尤為關注,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曾12次提及。43萬古田群眾對脫貧致富更是有著強烈的愿望。近年來,古田縣委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黨建、脫貧攻堅的重要思想,扎實開展抓基層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著力建強脫貧一線的核心力量,鼓勵廣大黨員干部在一線沖鋒陷陣,挪窮窩,拔窮根,摘窮帽,打贏脫貧攻堅這一場攻堅戰(zhàn)。經過“把脈”“開方”,古田縣確定扶貧攻堅從交通瓶頸破題開始。我們有目共睹,最近幾年來正是中央和各級財政資金最為傾斜到農村的歷史時機。以“精準扶貧”為導向的政策,對農村不斷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村、社區(qū)主干等基本報酬也得以提高,吸引返鄉(xiāng)人才政策和項目投資的優(yōu)惠政策大力向農村集聚。古田縣創(chuàng)新“村村聯(lián)建”等模式,在中心村設立“大黨委”,形成“強村帶弱村”幫帶脫貧模式,甚至將黨支部建在產業(yè)鏈上,推行“支部+企業(yè)(合作社)+農戶”等模式,2015年以來,全縣建立農業(yè)企業(yè)、專業(yè)合作社黨支部53個。黨建引領,使古田全縣黨員干部補強“精神之鈣”,筑牢“作風之基”。
古田還以全國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為契機,成立民富中心和跨行業(yè)合作社聯(lián)合社,撥付1800萬元作為風險補償金,推動金融機構為農戶提供支農信貸、網上申貸、農村產權交易流轉等服務。僅2017年,古田縣就實施脫貧攻堅11項重點工程,投入扶貧專項資金2.1億元。干部結對幫扶實現(xiàn)全覆蓋,幫扶抽樣滿意率達到99.38%,還涌現(xiàn)出大橋鎮(zhèn)“統(tǒng)建精補”等典型做法。
什么叫“不忘初心”“久久為功”?這就是。什么叫“滴水穿石”“弱鳥先飛”?這就是。
以打造“千年臨水,健康古田”發(fā)展品牌為主線,努力建設宜居宜業(yè)宜游的“中國食用菌之都”。領頭雁是誰?那些佩戴黨徽的忙碌身影做出無聲卻特別堅定的回答。
有了綠水青山間的那一抹紅霞,我相信明天會更好。
責任編輯:晴天